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,要因地制宜發展庭院經濟。方寸之地如何做好文章?內蒙古烏拉特中旗各蘇木(鄉鎮)立足自身庭院基礎條件,統籌規劃產業布局,科學設置庭院功能,各具特色的“小庭院”正在激活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。
7月中旬的一個早晨,川井蘇木廣場上已經熱熱鬧鬧地聚集了許多牧民,喧鬧的人聲伴著嘰嘰喳喳的小雞叫聲,現場氛圍隨之更加熱烈。川井蘇木“庭院經濟、庭院金雞”已經啟動,5個嘎查(行政村)的40戶牧民免費領到了標準化雞籠及優質雞苗。
白同嘎查牧民達布拉根是該項目的受益者之一,他將領回來50只雞苗安置在自家門前的草場上。他說:“把小雞養在院子,閑置地方派上用場。光雞蛋就能增加一筆收入,蘇木派人手把手教我們養殖技術,我肯定能把小雞養好。”據了解,通過庭院養雞,參加該項目的40戶牧民每戶每年可以收獲雞蛋在7500枚,直接增收至少1.1萬元。
不僅如此,川井蘇木因地制宜實施“戍邊蔬香行動”項目,利用房前屋后空地建設蔬菜大棚,牧民群眾不僅實現從“吃菜難”到“吃好菜”的轉變,又能將多余的蔬菜通過售賣補貼家用,一畦畦綠意盎然的菜圃成為牧民家門口的“微經濟”發動機。
庭院經濟的意義,還遠不止于增收層面。
德嶺山鎮為村民統一發放“123小蘋果”、早熟梨等果樹苗8000多株,推廣“果樹+家禽”種養結合,利用家禽的糞便給果樹施肥,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,在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間找到平衡點。
在溫更鎮,“草原過牧、草畜失衡”難題也找到了破解之道。00后返鄉創業大學生李勝家的草場,適宜載畜量僅為125只羊,再多的話賺不賺錢不好說,生態還受影響。李勝通過調研,上了肉兔養殖項目,肉兔養殖成本低、周期短、見效快,飼養100只母兔年純利潤約為15萬元。
溫更鎮還依據各嘎查各戶不同的經濟狀況、養殖經驗,積極探索“適宜載畜量+特色庭院種養植”模式,全力推廣肉兔、絨山羊、肉驢等特色養殖,以生態約束倒逼產業升級,實現“綠進沙退、民富草豐”。
放眼全旗,烏加河鎮農家小院里的一排排玉米隨著收割機的轟鳴裝入運輸車,直接運往公司的加工車間;石哈河鎮農牧戶種植的大蒜面積超200余畝,沙拉木素蒜成為各色美味的點睛之筆……庭院經濟熱潮正煥發出蓬勃生機。
川井蘇木的蔬菜大棚。康樂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