閑置地“刨金”,林下“生財”,高山“點綠”
看福建這個鄉鎮如何“點綠成金”
在福建省上杭縣南陽鎮,這里山是根基,更是資源,林是生態,更是財富。一場圍繞綠水青山做文章的“點綠成金”實踐,正在這座小鎮蓬勃展開。
閑置地“刨金”:土茯苓激活“沉睡資產”
走進南陽村的伐區,昔日的采伐跡地不再荒蕪。在林間空地上,村民們正栽下一株株土茯苓幼苗。“以前樹伐完,地就閑著長草,心疼也沒辦法。”村民老黃擦著汗笑道,“現在好了,‘廢地’也能生金子!”
這“金子”,正是被譽為“一兩茯苓一兩金”的中藥材茯苓。南陽村的智慧在于向閑置資源要效益。他們精準抓住土茯苓“耐旱耐瘠”的特性,巧妙利用采伐后遺留的樹蔸資源,將生態包袱轉化為綠色財富。秘訣何在?村黨支部引入林場專業力量,深化“黨支部+合作社+企業”合作模式,盤活閑置林地,吸納村民就近務工。截至目前,383畝土茯苓扎根林下,預計年產值近60萬元。伐區經濟的“綠色轉身”,成為集體經濟與村民腰包“雙增收”的生動注腳。
南陽村村民在伐區種植土茯苓。黃衍興 攝
林下“生財”:艾草香飄出“雙贏路”
涂坑村的林下中草藥種植基地,則是另一番“林藥共生”的和諧圖景。濃密樹蔭下,艾草成片,淫羊藿苗舒展,曾經的“雜草叢”如今成了“聚寶盆”。種植戶鐘大姐在艾草地里忙碌,笑容燦爛:“合作社供苗包收,我就管好地,一年穩穩增收5000塊!”
如何實現土地高效利用與農民持續增收的雙贏?涂坑村作了探索,由黨支部引領,積極向上爭取專項扶持資金,打造特色林下經濟示范基地,構建“合作社+農戶(脫貧戶)”聯結機制。合作社提供種苗、技術、保底收購,農戶通過土地流轉或基地務工參與其中。目前,基地已種植30余畝艾草、6畝淫羊藿,在合作社運作下,艾草、淫羊藿作為藥材定向銷售,產業鏈條不斷延伸。生態保護與經濟效益在此完美融合,林下“生”出的不僅是草藥,更是實實在在的共富希望。
高山“點綠”:科技賦能“綠葉”變“金葉”
海拔1150米的聯山村千畝茶園基地,云霧繚繞,綠浪翻滾。“梅占茶”“上杭觀音”等優質品種在這里吐露芬芳。茶農穿梭于茶壟間,除草修枝,呵護著每一株茶樹,靜待金秋的豐收。
然而,好茶并非天成,更在于創新破局與科技賦能。聯山村黨支部構建了“支部領辦合作社+作坊+家庭農場”三級產業體系,將1700畝高山茶園打造成集中連片的有機基地,成功培育3個標準化茶葉生產合作社,配套建設15家特色茶葉加工作坊,發展13家家庭農場。龍巖市農科所專家深入茶園,指導茶農標準化采摘茶青、搖青、發酵、焙火等加工工藝。古法炭焙工藝將蘭香蜜韻鎖入干茶,這套組合拳下來,從源頭上鎖住了茶葉品質,“綠葉子”真正變成了“金葉子”,古老茶香在科技與創新的加持下,煥發出強勁的新時代生機。
聯山村千畝茶園基地。胡銀春 攝
從聯山茶園的裊裊清香,到南陽伐區的土茯苓新芽,再到涂坑林地的艾草綠浪……南陽鎮的共富實踐,是立足山水、深耕產業的務實探索,它深刻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,關鍵在“轉化”,核心在“路徑”。南陽鎮以生態為基底,向閑置資源挖潛力,向林下空間要效益,蹚出了一條生態保護、產業發展與百姓增收互促共進的振興新路。
通訊員 陳華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