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走進山西臨縣磧口鎮馮家會村香菇連片種植大棚里,村民正忙著采摘、裝運,一派繁忙。“以前村里人不多,收入也很少,自從和武家灣村、孝長村聯建黨組織,建了香菇、蔬菜大棚,年輕人逐漸多了,去年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8000元,大家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了!”村聯合黨總支書記趙龍龍欣慰地介紹。
近年來,呂梁市聚焦451個發展薄弱村,精準把脈問診、探索黨建共建,培育后備力量、提升治理效能,市縣鄉村同題共答,推動向新蝶變,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幸福圖景。
聚焦需要什么、如何分配,合理配置治理資源。將發展薄弱村作為村黨組織帶頭人后備力量培育儲備的重點,瞄準在外務工人員、致富能手、返鄉或意向返鄉畢業生、退役軍人等人群,將后備力量分為成熟可用、跟蹤管理、培養引導三個梯次,分類開展精準培訓、結對幫帶、實踐鍛煉。出臺《村級組織運轉經費管理辦法(試行)》,指導縣(市、區)實行差異化保障,激活基層干部干事創業內生動力。
著力解決如何發展問題,分類推進聯村共建。按照地緣相近、產業相關、人文相近的原則,創新構建三類聯村共建模式,推動組織融合、資源聚合、力量整合。以強帶弱,打破村域限制,充分發揮強村輻射帶動作用。村村互補,堅持抱團發展、互利互惠,通過資源共享、優勢互補,緩解單個村莊資源有限、力量不足、發展渠道狹窄等問題。村居聯建,村黨支部與社區黨支部開展聯建,切實增強村黨支部班子凝聚力、戰斗力。
不斷提升治理效能,黨員、干部通過“走網入格”梳理需求清單,整合政務、社會資源形成資源清單,最終對接生成項目清單,組織黨員志愿者、到村工作大學生提供庭院清理等服務。在流出人口聚居地建立黨群服務站點,跟進式滿足群眾需求,讓村民少跑路、好辦事。開展流動黨員組織關系排查,加強常態化溝通聯系、教育管理,引導其積極參與鄉村建設,讓每個村莊“望得見山、看得見水、記得住鄉愁”,更看得見未來。(通訊員 呂組軒)